5

绿色、创新、洞见、我们在行动。

这里,您将发现碳核算、零碳园区、碳交易、高校碳中和实验室、碳信息化咨询和实践案例。

立即咨询

首个碳资产管理国家标准来了!附标准解读、业务流程、实践案例和教程干货

碳资产 资产管理 国家政策 浏览:45 次

首个碳资产管理国家标准来了!附标准解读、业务流程、实践案例和教程干货

 


  作为支撑我国双碳目标的关键技术标准,《资产管理 碳资产管理体系应用指南》(GB/T 46412—2025)首次将 碳资产纳入资产管理体系框架,为组织提供了从碳数据核算到资产价值变现的全流程解决方案。

该标准由全国资产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创碳投等单位参与起草。

 

  应用时,组织首先需系统分析内外部环境,识别碳资产相关的政策市场技术等影响因素,同时梳理监管部门客户供应商等相关方的需求与期望,在此基础上确定碳资产管理体系的边界和适用范围,确保覆盖所有关键碳资产类别及全寿命周期管理环节。


  以下从定位与适用场景、核心框架与实操要点、政策价值与落地路径三大维度,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展开解读,附上业务流程、实践案例和教程干货,助力组织快速理解并应用该标准。

 

wechat_2025-10-15_113111_302.png

一、标准解读


1、标准定位:谁需要用?解决什么问题?

  该标准并非孤立的 “碳管理文件”,而是基于《资产管理 管理体系 要求》(GB/T 33173)的 “碳资产专项延伸”,核心是帮组织解决 “碳资产管什么、怎么管、如何创造价值” 的问题。

核心定位:三大功能

l合规底线:明确碳数据核算、配额履约的管理规范,避免因数据不实、流程缺失导致的监管处罚;

l价值中枢:指导碳配额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碳金融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运营,实现 降碳增收双赢;

l协同工具:衔接能源管理、ESG 披露、供应链管理等现有体系,避免重复建设,提升管理效率。

适用对象:三类核心组织

组织类型

核心需求

标准应用重点

全国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电力、钢铁、水泥等)

完成年度配额履约,降低履约成本,探索配额交易收益

碳数据精准核算、配额储备与交易策略、履约风险防控

出口导向型企业(机械、化工、电子等)

应对欧盟 CBAM、美国 IRA 等国际碳规则,降低产品碳成本

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供应链碳透明度管理

绿色转型主体(园区、金融机构、新能源企业)

提升 ESG 绩效,获取绿色金融支持(如绿色债券、低息贷款)

碳资产可视化管理、ESG 信息披露衔接、低碳项目开发


2、核心框架:碳资产管理的“五步闭环”

  标准以 “PDCA 循环” 为基础,构建了从 “目标设定” 到 “绩效改进” 的全流程管理体系,核心可拆解为 “五步闭环”:


1第一步:环境分析与范围界定 —— 明确 管什么

l核心任务:识别内外部碳相关影响因素,划定管理边界;

l外部因素:碳市场政策(如配额分配规则调整)、国际碳规则( CBAM 覆盖行业扩围)、碳价波动趋势;

l内部因素:自身排放源(如生产车间、运输环节)、碳资产类型(如配额、CCER、碳期货);

l实操提示:出口企业需特别关注 范围 3 排放(供应链上下游排放),避免因边界遗漏导致碳足迹核算不完整。


2第二步:方针与目标制定 —— 明确 要去哪

l** leadership 要求 **:最高管理者需牵头制定碳资产管理方针,确保目标与企业战略对齐;

l示例方针:通过系统化碳资产管理,2027 年实现单位产值碳排放降低 15%,碳资产收益率不低于 8%”

l目标分解:将总目标拆解为部门级指标(如生产部 “2026 年能耗降低 5%”、财务部 年度碳交易成本控制在 500 万元内)。


3第三步:全生命周期管理 —— 明确 怎么管

  这是标准的核心模块,覆盖碳资产从 “产生” 到 “变现” 的全流程,关键包括三大环节:

l环节 1:碳数据管理(基础):

核算方法:需符合《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要求》(GB/T 32150)及行业细则,确保数据 可追溯、可核查

工具支撑:建议搭建能碳一体化平台,整合电表、气表数据,自动生成碳排放报表(避免人工统计误差);

l环节 2:碳资产运营(核心):

配额管理:建立履约储备 + 交易套利双机制,例如在碳价低谷时增持配额,高峰时出售富余配额;

CCER 开发:优先开发林业碳汇、光伏 / 风电减排项目,通过 CCER 抵消部分配额履约(当前全国碳市场抵消比例不超过 5%);

碳金融工具:尝试碳质押(将配额质押给银行获取贷款)、碳远期(锁定未来碳价,规避波动风险);

l环节 3:风险防控(保障):

合规风险:定期开展内部审核,避免因数据错误导致的履约处罚(如某钢铁企业曾因核算误差被罚款 200 万元);

市场风险:建立碳价预警机制,当碳价波动超过 10% 时触发应急策略(如暂停交易、调整配额储备量)。


4第四步:监视与测量 —— 明确 做得怎么样

l核心指标:跟踪两类关键绩效KPIs):

l环境绩效:单位产值碳排放强度、减排量完成率;

l经济绩效:碳资产收益率、履约成本节约额;

l核查要求:建议每年邀请第三方机构开展碳资产管理体系审核,确保符合标准要求。


5第五步:改进与优化 —— 明确 如何更好

l定期评审:每年召开碳资产管理评审会,分析目标完成情况(如未达预期,需排查原因:是碳价波动超预期,还是内部管理流程滞后);

l持续优化:例如某化工企业通过评审发现 供应链碳排放占比超 40%”,后续将供应商碳管理纳入体系,推动上游企业降碳。

关键衔接:与国际标准的差异

  很多企业会困惑 “GB/T 46412 ISO 14064(碳排放核算标准)的关系”,两者核心差异在于:

lISO 14064:聚焦 碳排放核算与核查,是 数据层面的标准;

lGB/T 46412:聚碳资产价值化运营,是 管理 + 价值层面的标准(例如 ISO 14064 不管 碳配额怎么卖,但该标准会提供交易策略)。


3落地价值与实施路径:企业如何 用起来


1落地价值:不止于 合规,更在于 增收

l直接收益:通过碳资产运营创造利润,例如:

福建某林业企业:按标准开发碳汇项目,CCER 交易单价较市场均价高 15%,年增收 300 万元;

某电力企业:通过碳远期锁定碳价,规避 2024 年碳价上涨风险,节约履约成本 800 万元;

l间接收益:提升 ESG 评级,获取绿色金融支持,例如某新能源企业因体系合规,ESG 评级从 BBB 升至 A,绿色债券融资成本降低 0.3 个百分点。


2实施路径:分三阶段推进(适合中小企业)

阶段

时间周期

核心任务

所需资源

基础建设期

1-3 个月)

1-3 个月

1. 完成碳排放盘查(明确自身排放源);

2. 组建碳管理小组(建议包含生产、财务、环保人员);

3. 梳理现有碳资产(如配额数量、CCER 储备)

第三方盘查机构(费用约 5-10 万元)、

内部人员培训(约 2 万元)

体系搭建期

4-6 个月)

4-6 个月

1. 制定碳资产管理方针与目标;

2. 编写管理流程文件(如《碳数据核算规程》《碳交易管理办法》);

3. 上线能碳管理平台(小型企业可选用 SaaS 版,年费约 3-5 万元)

咨询机构(协助文件编写,费用约 10-15 万元)、

软件工具

价值深化期

7-12 个月)

7-12 个月

1. 开展碳交易(如在全国碳市场出售富余配额);

2. 开发 CCER 项目(如屋顶光伏减排项目);

3. 对接 ESG 披露(如按 GRI 标准披露碳资产信息)

碳交易服务商、项目开发机构


3常见挑战与解决方案

l挑战 1:数据质量差(如计量设备不足,无法分车间核算)解决方案:优先升级关键排放源计量设备(如安装智能电表),初期可采用 分行业默认值 + 实际测量结合的方式核算;

l挑战 2:专业人才缺(碳管理涉及政策、金融、技术,复合型人才少)解决方案:1. 派核心人员参加 碳资产管理师培训(人社部备案资质);2. 与高校 / 智库合作,聘请外部专家提供咨询;

l挑战 3:国际规则适配难(如 CBAM 要求的碳足迹核算方法与国内差异)解决方案:关注 中欧碳足迹互认进展,优先采用 ISO 14067(产品碳足迹标准)核算,减少后期调整成本。


4未来趋势:标准将如何迭代?

随着碳市场扩容(2025 年拟纳入化工、建材等行业)和国际碳规则趋严,标准未来可能向三个方向深化:

l数字化赋能:增加 碳资产区块链管理内容,通过区块链实现碳数据存证、碳交易溯源(降低核查成本);

l负碳资产纳入:将 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产生的 负碳资产纳入管理框架,指导企业开发负碳项目;

l跨境协同:发布 跨境碳资产管理指南,帮助出口企业应对 CBAM、美国 IRA 等规则,实现 一次核算、多场景适用

 

二、业务流程


1.碳资产管理业务规模

  碳阻迹发布《中国碳管理市场规模预测》:中国碳管理市场规模在2030年将达到4504亿元,2060年将达到43286亿元。

  为什么企业都要纷纷开展碳资产管理?主要包含三部分原因:


1政策和法律层面:为了彰显我国减缓气候变化的决心,制定了严格的减排目标。

1.png 


2市场层面: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上涨,一些采购商为了与打造绿色供应链的目标从而对采购的产品提出绿色节能要求。


3企业自身层面:由于市场的要求导致企业内部必须进行自我升级改造,采取节能减排的新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夺得优势。


2、碳资产管理流程

  首先,明确企业的定位重点企业是被强制要求参与碳交易体系的企事业单位。与非重点排放单位相比不一样的是,重点排放单位将获得碳交易管理部门咱照确定的配额分配方法和标准向其分配的配额;非重点单位由于没有获得配额,所以也无需承担履约义务。

  其次制定企业的碳排放策略在企业的低碳发展过程中,通过监测排放数据,设定适合的碳排放目标,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储备用于履约的CCER和配额。如果重点排放企业存在配额缺口,可以根据市场的供求情况,进行价格预测以获得最大收益;非重点企业可以选择适当时机出售CCER,以获取资金。

  以电力企业为例,电力企业拥有良好的数据监测系统,同时在清洁发展机制市场下已培养了熟练专业的碳资产管理技巧,因此,在国内碳市场背景下进行碳资产管理是极为有优势的。其要素包括:


步骤一:设立碳资产管理机构

该机构的主要任务是针对企业碳资产开发、碳市场分析、碳配额管理、排放报告编制、质量控制、审核风险控制、碳交易运作等进行实时跟踪和反馈企业管理过程信息,提出解决方案。

步骤二:建立温室气体报送系统

  在该系统中可以查询企业专业部门上报的全部生产活动数据信息,以及相关活动记录生产活动及管理沟通中所产生的关键问题,在完整输出企业碳盘查报告结果的同时,保证了管理过程的可追溯性,完善碳资产管理过程的质控体系。

步骤三:开发自愿减排项目

  2.png 

图源:华能碳资产管理实践PPT

 

  电力企业可以结合自身资源特点投资开发不同类型的CCER项目,同时建立自愿减排量内部调剂系统,通过区域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完成现温室气体控排目标,降低减排成本。

 

步骤四:开展碳交易和履约

    3.png 

图源:华能碳资产管理实践PPT

 

  通过碳监测和碳盘查,企业将根据持有配额和产生的排放量进行碳交易,进而完成履约任务,同时提高碳资产价值获得收益。

期间,在报送系统的支撑下,通过深入了解自身的碳排放量和减排成本,梳理出潜在的减排途径,并对不同碳减排途径的减排潜力、成本效益等进行详细评估和测算,管理机构可以先进行碳资产统筹交易模拟操作。


三、碳资产管理案例


1、电力:华能碳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华能碳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经营业务:包括碳资产综合管理、节能减排开发与投资、低碳能源与技术贸易、低碳相关金融服务等。

4.png 

图源:华能碳资产管理实践

  在碳资产管理方面,仅自愿减排项目,截至20173月,公司就已累计开发完成212个自愿减排项目,其中59个项目已在国家发改委完成项目备案,16个项目完成减排量备案。


2、石化:中国石化成立碳资产管理部门

   5.png 

图源:中石化碳资产管理

  作为碳排放大户,中石化专门成立了能源管理与环境保护部来进行整个集团企业的碳资产管理工作。该部门的主要职责及已开展的工作如下:一是完善体制机制、二是开展碳盘查和碳核查、三是开展技术研究及减排行动、四是参与碳交易。


3钢铁:河钢集团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6.png

  河钢集团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发布了WisCarbon碳中和数字化平台,是以碳足迹和碳数据管理为核心,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具象实体产品,为钢铁企业实施碳中和目标管理、碳资产开发等方面提供一系列端到端的系统解决方案服务。


4、化工:中化能科碳资产运营有限公司

  7.png

  该公司积极开展专业碳资产运营业务,提供碳盘查、履约、低碳解决方案等专业服务的同时,深入研究国内及国际碳市场,持续开展碳排放配额、自愿减排项目开发及交易。


5、民用航空:南方航空组建碳管理团队

  8.png 

  南方航空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节能管理机制、组建碳管理团队、应用新技术等,使碳排放大幅下降,配额盈余量逐年增长。据介绍,近几年,南方航空的碳排放效率提高了3%

 

  GB/T 46412—2025 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碳资产管理从 零散探索进入 标准化运营阶段。对企业而言,落地该标准不仅是 应对监管的被动选择,更是 降本增收、提升竞争力的主动策略 —— 尤其是在碳价逐步上涨、国际碳壁垒趋严的背景下,尽早建立碳资产管理体系,才能在 双碳转型中抢占先机。


156 2771 1237
50716809@qq.com
广州市黄埔区港湾路68号2001室/2002室/2020室
公众号
微信咨询
粤ICP备2025418014号
Copyright © 2025 广州创想碳汇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官方首页
产品中心
电话咨询
返回顶部